|
从最近的Shrill到Special再到这部,反倒是川普时期这类白左duo元主义百花齐放:肥、残、基、绿…… |
|
有种穆斯林版《亚特兰大》的感觉。画风极其相似。E6看得我太有共鸣了,我家长也是因为我是女生,就晚上几乎不让我出门玩、出门了还有宵禁、连环夺命call、需要随时知道我的位置……OMG,leave me alone!I‘m fucking 27 and still a virgin! |
|
核心和李安早年电影的主题很接近——一个保守文化背景的人,在个人主义、追逐欲望自由、多元价值这些现代价值,和为个人行为划定条条框框的传统价值之间的摇摆。EP7这集对RAMY母亲这样丧失个人追求的孤独中年女性的刻画较为出色。打着“敲碎对穆斯林陈见”口号,但整套剧探讨身份困惑时落入另一种模板:E9E10在呈现“当自由世界的穆斯林移民为自己不够虔诚、不够靠近传统而揣揣不安时,活在传统发源地的保守的祖国的人民正迫不及待地抛开传统,试图比RAMY这样的移民二代更美式与现代“这一主题,但呈现的方式是西化严重的表弟、去开罗的美国快餐厅就餐、平日哈大麻这种肤浅符号的僵硬堆积,不是很可信。总得来说,抛开穆斯林外壳,整套剧并无新意,台词也像是单口喜剧一般口水。 @2020-01-04 17:48:54 |
|
一个在美国的穆斯林寻找身份认同的故事,在各个方面深有同感想说的太说了 |
|
有真诚的种族思考,但大部分时候只是uninspired comedy的假外衣。 |
|
在当下这个节点有这样一部消除好奇,打消误解的剧集何其重要;更多少填补了仍然处于风波中的《无为大师》那样“可爱/跨文化老男孩认识自己看世界”类型剧集后留下的空缺。不仅仅是头巾、斋月和清规戒律,更是“Muslim Tinder”、存在危机和普通人的迷茫。剧集始终保持着一个平和的角度去观察Ramy和家人背后的两个世界--那个仍然作为他文化根源的单一世界,以及在如今充斥着各种价值观与分歧的现代世界。妹妹为性别权利苦恼,母亲为自我价值思考,而他本人更是年幼就曾面对过自己的身份。这让这样的讨论跃过了角色自身,更远远超过了“只是人设”的简单设计。最令人难忘的是喜欢的小演员Elisha Henig领衔的第四集,更多人记得那个充满着悲恸、思念与被阴谋笼罩的一天,却还有它对一个被放置于“对立面”平凡人的影响。 |
|
Bojack Horseman for Muslims |
|
ep4这集写得真好啊 恐袭后被bully的穆斯林和teenager的梦遗 ep6这集也好绝 和妹妹狠狠共情了 爸爸说可乐开了就没味了一定不能have sex说完喝了一大口可乐 在家里浴室不能呆太久 房间不能关门 对舅舅的评价充满敌意 遇到喜欢的男孩子怕对方嫌弃自己是处女 结果对方只是因为自己普白“自卑” 想要种族身份认同进行艺术创作 离开之后23:30看到妈妈七个未接电话 哇哦 太哇哦了 ep8 送残疾朋友去见网友 回到家被爸爸斥责当三 好沉重啊 每一集都又好看又沉重 穆斯林身上的道德枷锁也好重啊 ep9 去埃及探亲 既不够American又不够Arabic 互相都不理解 拉肚子的时候响起了洪亮的礼拜声/画面里基本所有地方我都去过i do miss Cairo ep10 cousin! |
|
怎么这么会写 操 每一个故事的完整性荒诞性人性台词对话都绝了 最重要的是讲了一个只有他能讲的故事 除了最后一集剪辑和脑洞对不上以外几乎完美 感受到了塞金花当年看fleabag看一半觉得全美国编剧都要失业的心情 |
|
你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和路易一样才华横溢 |
|
好适时 好深刻 好好玩。。。居住埃及及美国的人才联合出品 // 剧中、现实中Ramy阿拉伯语真好,为我打气。 // 第一周出来的时候就和W看完了 他和我都从中获得了一些反观 虽然我和他的角度不一样 但一起看别人的故事 然后讨论分享 也是成长的一部分。酸甜苦辣人间冷暖,Ramy自知。 |
|
Holy shit. We need more shows like this!!! |
|
写出了混合身份(埃及裔美国籍穆斯林)的迷茫。这种多重身份引发了身份认同问题,他有点找不到自己的定位了,既不是美国人,也不是纯粹的穆斯林。重点是,他发现每个人都不是那么纯粹的穆斯林,这更让他迷惑了,到底自己是谁,要按照哪种方式去生活。很喜欢最后一集的那个情节,他爷爷说我要告诉你我的经验,还没听到,爷爷发生了意外去世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理,要自己寻找。还有一个比较有感触的,拉米回来就是为了了解历史,因为他想感受纯粹的穆斯林的一切以帮助自己解决身份危机。但对于那些在埃及生活亲历历史的人来说,她们不想记得,她们想忘记,所以派对吸大麻,希望可以忘记痛苦。这个视角的错位,很喜欢。 |
|
最后一集,有点崩。一季几度陷入不伦之恋,感情线像是韩国风月片改编。男主这样的设定到底意义何在,反而是妈妈,妹妹的单线有些内涵。 |
|
超喜欢妈妈那一集!以及谁能做个这剧的片尾曲歌单啊啊啊!!! |
|
没有一点点反思,想学犹太人装成受害者,可惜手法不高明 |
|
孩童時期那集最喜歡,躲在學校廁所正想擼一發飛機便撞向雙子大廈,妹妹的性對象是《同義詞》的和諧版,母親那集太能預計但是情緒就是抑壓。不斷的尋找,從破戒中認識。we are cousins。 |
|
没意思,两集弃 |
|
男主虽然很可爱,但长得太像前男友了,很想揍他一顿。 |
|
討人厭的舅舅說"我們保護女人不是因為我們不相信女人,而是因為我們不相信男人。"約會對象說她爸爸怎麼性教育就是跟他們說:girls no boy, boys no buy。再次驗證不管我們喜歡或討厭一個人,人事物就是這麼多面向,沒有絕對。穆斯林在美國的日常,有趣。很多觀念的衝擊。 |
|
I’m me-too proof |
|
前面各种控诉刻版印象,末了倡导近亲结婚?所谓融入美国社会就是约炮、喝酒、吸毒?该乱的都乱了,然后又虔诚地说想回埃及找寻真我?这种东西比明明白白的极端主义更危险,是意识形态软刀子。 |
|
身份政治,永远是身份先行,因为我是个穆斯林,所以我要怎样怎样,所以别人觉得我怎样怎样,不管好坏,最典型是第六集,我想和你在一起,不是因为我喜欢你,而是因为你不是白人,充满异域风情 |
|
A24牛逼!成功复制《无为大师》的路子,喜剧节奏很好。草莓杂志那一集实在是厉害,讨论穆斯林问题必然避不开的恐袭话题,用这么一个手法处理实在是聪明有效。男主的角色发展也挺有趣的,自我身份的认识越来越迷茫,道德上却越来越放纵,收在了一个很危险的结尾上。对宗教和个人身份的讨论很值得回味了。 |
|
完全不了解的文化背景,但好几集看得很共情,唯一不满意的是男女关系里好像只有性缘关系一种可以描写了?也没必要男主遇见的所有女生都对他有那种想法吧! |
|
创作者本人没有个性所以塑造出的角色也全都只有假个性 😩 |
|
是只有从创作者共同遭逢的身份认同迷茫困境出发,才能写出的苦涩内核少数族裔现状思考。适应流媒上载的形式,各种流派的影视交杂呈现着,时而喜剧段子,时而文学独白的流动观感,恰如其分地契合了后911时代对立仇恨的民族偏见重负之下,挣扎在多重价值和观念碰撞冲突后留下无法愈合裂隙间的移民丧失茫然心境。编剧团队女性作者的参与打破了男性主角单一视角的局限,散点观察延宕的讨论幅度更是由美国穆斯林社区的表层深入到普世的个人存在危机以及灵魂安放的位置。在寻找「标签」和「名片」的迷途中,回溯和流浪都不是指向答案的出路,作为不被传统和现代,模糊成符号的遥远故土和相处半生却依然陌生的美国,两个世界和文明中的任何一个完全接纳的旅人,认识自我的破壳只有耗费比「无色」的白人青年多千万倍的痛苦,不断在掐灭错觉的负疚忏悔里深潜。 |
|
这真是近期看过最有趣的美剧了。美国穆斯林年轻人的生活面面观。 |
|
很喜欢,每集都很短,没负担一下子就刷完了一整季,但是每一集讲的内容都挺深刻的其实,尤其是911那集,确实是作为局外人从来没考虑过的事情。感觉男主还是挺传统的,或者说他在现代社会中很迷失所以想去传统文化里寻求自己的人生意义。姐姐和妈妈的两集女性视角有一点但不多,妈妈那集更好,希望后面能多一些女性视角,能让人看到更多性别和种族信仰交织产生的复杂东西。PS.埃及女孩都好美啊,而且为啥都是爆炸头呀? |
|
好几集都是可以单独成立的短篇小说啊,童年阴影那集,妹妹约炮那集,妈妈开Uber那集;拉米才华不输路易 |
|
少数族裔在异乡的艰难,修个变速器就成为了表亲 |
|
美剧题材选择上真的达到了百花齐放的高度…… |
|
还可以吧。但横向比比不过high maintenance跟Atlanta,甚至连master of none都差点。 |
|
第7集太好了。 |
|
They are humans too |
|
确实 需要更多这样的电视 姐姐和妈妈那两集太好太真实太relatable了 好喜欢 亚非一家亲吗 白人 白人青少年感受不到 |
|
美式msl。 |
|
看完他的stand-up来的 比预想的还对胃口 中途完全不想按暂停键 主线支线角色都写得很好 剧中很多心态/文化/冲突/问题即使完全不是穆斯林也能感到共鸣 妈妈那集尤其优秀 (Ramy好可爱啊好想叫他habibi) |
|
二代移民身份认同的题材有些陈词滥调,但胜在剧本的文学性上,Ramy Youssef和监制Jerrod Carmichael功不可没(俩人的工作重心似乎都已脱离单口喜剧表演)。整体观感优于类似题材的《无为大师》和《说唱王戴夫》(这两部都只看过首季),也能明显看出《路易不容易》《亚特兰大》的影子。以单集来看,口碑甚佳的911童年集其实是流俗的败笔,以母亲和妹妹为主角的两集相当出色,Ramy的斋月和重回开罗的首集也不错。 |
|
最后两集太棒了!拍出了tony galif镜头里吉普赛人归乡的感觉!So, Ramy where's your home? Queens or Cario? |
|
看这部学会的哈比比 |
|
真实。据说下一季更真实国男(埃及版)。 |
|
太好看了。在轻松的喜剧风格和严肃的人生讨论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但又不像《马男波杰克》那么致郁。最让我感同身受的还不是宗教生活的部分,而是那种因为复杂身份而在N个主流圈子的边缘感。最后一集男主从苏菲的集会中走上街头,看到世俗生活的光怪陆离,那一刻简直太精彩了。 |
|
ep4和ep8。爸爸说了一个特别朴实的观点:移民一代的长辈对移民的直接想法是,你的孩子会迷失自我,他们在身份认同上困难重重。 |
|
作为喜剧,故事却讲得太正了,核心思想对父权、厌女、宗教、歧视和刻板印象的反讽都表达到位,但还是无趣。不如Master of None和Atlanta来得巧妙。 |
|
和亚特兰大,保留地之犬都聚焦特定的文化群体,但陈词滥调多了些,虽然还是好看的 |
|
男性的不安感?罪感,撸多了黄片看多了,可女人也这么做啊,但她们还是把生活过得很好呀还带着孩子。与其穿着旧袍子一个月不做爱白天不吃饭搞这些形式,不如搞搞经济?不如把女性祈祷室建好一点建大一点?还有里面的女性角色是怎么回事?要么就塑造成穿短裙和伊斯兰割裂的第一次见面就要车震的荡妇,要么就是拿着笔记本面试男人的要讲流利阿拉伯语的圣女,太二极管了都不知道说什么了。就像这部剧的片头一样,通篇都围绕着一点可怜的男性自卑。同样讲穆斯林在西方,隔壁英国的We are ladyparts好太多了。如果其他讲宗教两性的剧是正常剧,这剧就是小学生拍出来的实习作 - 现代美国新泽西 - 谁上床前还管你是不是担心破处?真的像是为了点题而硬写作文了。后半部拍妈妈的identity危机和中年夫妻生活还蛮写实,Ramy回埃 |
|
哇~ |
|
好累 cant you be quiet for once. |
|
虽然情节充满套路,但还是靠主流文化下少数群体对自己文化复杂情感的普遍性唤起了很多共鸣。很好奇埃及人在看这部剧时会不会也像中国人批判一切中国题材的美国影视剧那样,给这部片子打上“肤浅”“刻板印象”的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