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FIRST错过的电影。还不错,像小品的一种影像化。@资料馆 |
|
杀死那只特立独行的猪。引用了王小波的寓言故事。草民觉醒,人的思维不应是纲常公式,裂口瓜和野生瓜比喻有触痛。以瓜摊为舞台,浓郁话剧风。镜头简单干净甚至缺乏灵感,摄像和后期调整都非常职业化。节奏比较拖沓,寓意、魔幻显得刻意,不温顺也不辛辣,差口气。演员非常赞。 |
|
形式(话剧)上做了减法,内容(寓言)却做了加法,道理全都摆上台面。隐喻可以说是明喻了,生怕你不懂。手法也可以说是很陈旧了,完全没有视听。这片还不如拍成圆形画幅😬 |
|
看了此片,还能说什么呢?说什么都是多余的!一人杀全家! |
|
那只特立独行的猪学会了模仿汽笛声,后面的事儿就不能说了;那顶甜顶甜的大西瓜裂了个大口,那个瓜的一生就毁了。 |
|
做人一定要讲诚信。答应了别人的事怎么能不做呢? |
|
无法从视听语言上来评价这部电影,它简单直白到简直想让人在看了十分钟后就冲出影院。再往后看,它的故事才出来意思,虽然趣味和幽默更多还是凭借对白建立,而且有些鼓动,有些危险,对于乡村仇杀表现出的态度也令人不安。很喜欢它能引用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电影有一股鸡蛋碰石头的骨气。 |
|
以画地为牢的阅历衍生出局限性的视角,以此拓宽,把"国"与"民","大"与"小"做出深层次的模拟对比,制造出「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视觉与情感对比,再以「故事中的故事」戳破最后一道理想防线,结局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凯歌。但说到底,改编后的影像文本感觉不如语言精到,形式风格也欠火候。 |
|
2.5 |
|
温吞的政治寓言小品,极简叙事,调色惊艳,如果调成黑白色效果应该也很好。不过服化道过于简陋,选角与表演也有较强违和感。风格很喜欢,无奈拍得不好。 |
|
一个以乡下瓜棚为舞台的寓言故事,陈旧老套笨。用啰嗦重复(报纸上讲)和神叨自问(与西瓜头的对话),讲一瓜农由愚钝到抗争的意识觉醒。然而,从瓜农的台词腔调到夏天的炎热感觉,全是错的。让女记者冒出来对话“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更是大错特错。我从未见过如此假的老农,完全是凭空想象吧。 |
|
还可以,就是把瓜农塑造的过于傻了点。都2017年了(根据车玻璃年检标),没一个人有手机?车爆胎了腿儿着去喊人而不是先打电话?可见原著小说写的比较早。 |
|
片子文学性很强,舞台味。但是隐喻太明显了,有些直白到过度。有些地方还是欠妥,比如天热都是靠嘴说出来,而不是靠视听来表现,还是略弱。整体节奏过慢,对话的魅力没出来,虽然是90分钟电影,却像几个小时的煎熬。 |
|
#11thFirst#这拷贝质量也太差了点……完全是个话剧嘛,原作很结实,陈草这个人物写得蛮好,表演也不错。就是节奏真心慢,剧作又很概念。背王小波这件事虽然雷,但并不是不可以,换个聪明点的方法行不行……另外真的大概有十次觉得片子要结束了但是并没有。听了导演获奖感言还是直接给两星吧 |
|
固定机位,表演话剧化,没有视听语言,我觉得这不是大问题,毕竟穷,搞不了花里胡哨的。但乡村场景,大搞文学性对白,这就别扭了,文本与立意南辕北辙,大量的隐喻就更尴尬了。两星半吧。 |
|
有缺点,镜头语言单调,重复段落稍多,有跳帧,说教意味也浓。但是看到最后涕泗横流,大概是把自己的经历融在其中。有时候,自己不也是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吗?闯入者式的黑暗空境转场,单一场景的人物对话来展现三幕故事,并通过和表情瓜的交流截开。比潘金莲之流更沉得住气,小人物抗官僚,还是自由意志 |
|
难得在这种电影节看到这样一部老老实实扎扎实实讲好故事的电影,五年前只会模仿别人的《目击者》后高导技法成熟很多,值得称赞。 |
|
有些话想说 不敢说 非要说 藏着说 悄悄说.........能力不够 还不如不说 |
|
说教又无趣。整体上太像话剧了,基本没有什么镜头的调度,毫无电影感可言。 |
|
不管是天然塑造的野生瓜还是人工喂养的裂口瓜都是一天天长起来的,可惜自以为聪明的《杀瓜》却把明察秋毫的观众当成了傻瓜。显而易见,作者在解构这个高度依赖文本的作品时无法进行影像的延伸,镜头定在方寸之间似乎也阻碍了寓言向视觉的转化。所以这个探讨权力结构以及意识觉醒的抽象故事更像舞台小品,而非电影。 |
|
导演说其刻意指导演员按话剧表演方式出演,可是却看得我尴尬连连。另外,固定镜头、大量台词、环境失真感,导演说皆为刻意为之,在我看来不过是强行遮掩自己才能的缺失。整部电影毫无高级感,对原著剧情的变动也只体现了最终,我们还是得谨言慎行。 |
|
自以为是地表达政治隐喻,却直白露骨,没有电影的美感。剧本苍白无力,人物欠缺活力,看点就是导演终于拖拖拉拉的讲完了一个认真的故事 |
|
个性的反抗,可惜被阉割 |
|
2.5 成品质量挺高的,但所指和背景是脱离的,人物的文化性太高了,更糙更土一点才对位。 |
|
有点说教了,虽然开头能看进去,但后面有点看不下去了 |
|
西瓜寓言 |
|
混乱透顶的作品。刻意的话剧感,加上过于直白的隐喻和编排感太强的情节设计,所有的刻意到了一位明显驾驭不了的导演手中,彻底失控,最终成为了一场大型灾难性尬演,九十分钟让人极度煎熬! |
|
形式还不错,节奏感比较差。 |
|
说方言的话感觉能再好点。5 |
|
杀瓜谐音傻瓜,影片傻里傻气,不过我还是喜欢。
影片在剧情上略显苍白,但不乏些许讽刺与黑色幽默的元素,台词特别的(sb)平民化——一位朴实,有点傻气的人(陈草)嘴里会说出的话。
很喜欢影片的镜头。平民化的镜头——多以固定长镜头为主,客观拍摄,虽朴实无华,但符合既定情境的塑造,以至于在我看来,镜头显得特别讨巧,在越轴镜头以及空境头的剪接上都很自然。同时,影片围绕陈草展开,陈草在影片中承担了一个诉说者的身份,这样客观的长镜头也顺势营造了一种间离效果,让观众以第三者的视角去思考镜头中的视听。
影片不足之处是过分的依赖台词,并且台词中的隐喻性偏弱,就显得过于直白。多靠镜头说话,靠镜头推进故事的发展,效果会更好。
因为本身是厦门集美人,所以当听到影片中的同安、马巷、大社村,主观上也产生了好感。 |
|
挺好的,我觉得。取景地很有感觉,很熟悉的地头。杀瓜,一语双关吧:傻瓜,杀瓜。 |
|
看了很多低分的评论,感觉有点苛刻了,其实能把故事讲好就是好电影,至少比现在的鲜肉电影强多了。
另外推荐大家看看预告片,也许会有不同的看法 https://movie.douban.com/trailer/223004/#content
最后附上小说地址:http://www.sohu.com/a/154832685_673540 |
|
镜头语言很努力。故事脚本很憋脚。消失的儿子,村长的闷棍。很多不能拍,不然也可以是我们的大佛叉爱斯。 |
|
你不能选择降低所有人的智商来讲一个其实大家早都明白的道理,如果你的野心是想言说真理,就要拿出更大的勇气来 |
|
差火候 |
|
有些话剧感,看到后面觉得不接地气啊不现实主义啊,其实都是有意设置的。但跟瓜子说话,还有特立独行的猪,都显得剧本很中学生水准。 |
|
杀瓜,不如直接叫傻瓜 |
|
这种东西不适合拍成电影,显得很机械,形式过于老旧,不过至少不难看吧。 |
|
短视频快速预览了剧情,正片显得比较枯燥 |
|
有些过于刻意了。 |
|
幸好没有看评分,否则就不会看的这么津津有味,很棒的电影,以后真得改一改看电影前看评分的习惯,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心灵有碰撞才有意思 |
|
黑色幽默节奏缓慢的话剧风故事,看了《杀生》和《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文字版,又看了预告片,再看剧就说的通了,一切为了过审。 |
|
主题反映不要天天喊口号要实实在在,电影要得罪那些天天喊口号不做实事的一群人了。 |
|
《杀瓜》和《一个勺子》故事都很简单,道理也很朴素。 |
|
心性不能出问题,否则再好的生活都会裂口 |
|
不知所云 |
|
很喜欢这部电影,没想到豆瓣评分这么低(5.4分)。影片营造的氛围感还是到位的,看得出来导演是在认认真真拍片子。抛开片子本身对一些社会现实的批判,单就电影本身,有一股拙劲儿,又透着股巧劲儿,嬉笑怒骂、进退自如,是我喜欢这部电影的最主要原因。 |
|
西宁万达影城2017.7.22.2:15pm |
|
只是将就跳着扫了一过。
最大问题是人物缺乏实感,无论是情境构建、人物塑造还是表达立意都充满抽离感:根儿上无论瓜农、村干部、或者路人甲乙丙丁就都差着事儿,鱼贯而出的角色们并不像是经过文学处理的实存人物、而仅仅是创作上为填入政治投射生编出来的臆想——一旦质感失真而与观众直接经验的生活产生隔阂,话剧感过于强烈的表演方式与影视场景设计就都透出尴尬的荒唐感,理解与共情发生困难、提不起兴趣遑论思考。
饶是如此,偏偏创作上似乎对于电影严肃性与批判性的寓意期待颇高,诸如王小波“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云云简直是掰开了、碾细了、嚼碎了生怕观众不能被“教化”——除了让故事愈发显得干瘪无力、更进一步让台词与角色发生龃龉,效果甚至不如吊着一口气的隐喻,只是让人觉得创作上充满自以为是的傲慢,不舒服。
演员们挺好,是路子问题。 |
|
挺有意思的,小品式的节奏,舞台剧的风格,观影过程丝毫不显无趣,且能带动随同人物去琢磨明喻暗讽,演员选的好啊。 |